中心特色
(一)财经教育特色显著
皖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皖南财经类人才培养、培训的重要基地。中心现拥有1个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、7个省级特色专业、13门省级精品课程、2个省级教学团队、1个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、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、6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、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、1个财经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、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。
中心核心成员近年来在财经领域研究成果卓著,奠定了中心学术研究中坚实的财经特色。在《财经研究》、《管理世界》、《会计研究》、《税务研究》、《审计研究》等国内权威期刊,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力都不断增加,承担项目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。截止到本报告撰写时为止,中心已经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0项,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课题7项,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省级课题20项。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80多篇,其中,sci检索24篇,ei检索7篇,istp检索1篇,cssci检索71篇。获得省、厅、市等级别的政府科研奖励30多项。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。其中,在中心建设的三年期间内,顺利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项,新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 项,公开出版学术专著 部,发表二类以上学术论文 篇,争取各类横向项目 项,到位资金 万元。应该说,经过长期的协同研究和特色凝练,协同中心在皖江产业转型发展、皖江地区现代服务业、皖江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等方向领域方面的研究优势日益凸显,在皖江区域经济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,在省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。
(二)区域优势日益明显
中心牵头单位铜陵学院坐落在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、素有“中国古铜都”美誉的安徽省铜陵市,地处长江南岸,临江近海。铜陵市地处八百里皖江中游,东临芜湖市、马鞍山市,西接安庆市、池州市,北邻合肥市、滁州市,南部与宣城市接壤,是皖江城市带重要的增长极。铜陵市地处合福高铁和宁安城际铁路交汇处,交通便利,区位优势日益明显。2011年8月,铜陵市首个万吨级码头获交通运输部批准,铜陵港也被确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。“依托黄金水道”助力经济发展,铜陵市在皖江城市带乃至长江经济带将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。
顺应皖江地区作为首个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规划,铜陵学院早在2009年就成立区域经济研究所。同年1月开始,《铜陵学院学报》专设“皖江区域经济”专栏,刊登皖江区域经济专项研究。2011年初,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—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功获批,每年遴选30余项皖江经济专项课题,并对课题研究成果结集公开出版,对皖江经济研究在省内外产生重要影响。
(三)协同研究卓有成效
铜陵学院自2008 年开始,就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对地方经济研究,已经积聚了雄厚的研究积淀和服务基础。皖江区域经济研究所的成立,铜陵市经济学会、铜陵市职业经理人协会、皖江城市带金融投资实验示范中心、农村经济文化研究所、民营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建设,以及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,进一步凝练了研究力量也拓展了对外服务基础。“加快推进皖江区域融进长江经济带”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与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办、安徽省战略研究会等单位的合作,夯实了服务安徽经济基础和展现出来的“财经”特色。每年皖江区域经济研究报告的出版,进一步展现了铜陵学院服务安徽经济成就。
中心近年来不断探索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等协同研究新模式。先后与安徽财经大学、安徽工业大学、安徽大学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省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,成功申报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,省部级项目10余项。学校先后与安徽财经大学、安徽工业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,并配套专项研究经费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,与合肥工业大学签订协议,联合培养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。近年来中心承担地方政府和部委委托项目研究报告20余项,实际到账经费336.9万元,很多成果受到领导重要批示或采纳。副校长冯德连教授撰写的《重视发展我省中小企业集群化出口》受到花建慧副省长的重视和批示。金利娟教授撰写的《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及下半年经济形势的预判》一文被中央统战部办公厅《零讯》(2014年6月普刊)党外人士谈年中经济形势专题(一)所采纳,引起中央高层主义,并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