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心组建过程-亚博im电竞

发布者:经济贸易系发布时间:2016-06-30浏览次数:254

 

        (一)中心渊源

        皖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底铜陵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的成立。区域经济研究所设有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、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成长、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、皖江区域经济发展四个研究方向,分别由我校付旭军、吴杨、冯德连和马克和四位资深教授领衔。该所遵循学校“应用型、地方性、开放式”的办学定位,以科研促教学,立足皖江城市,服务皖江经济发展。区域经济研究所设有皖江经济专项课题,自2010年开始,对皖江经济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结集公开出版《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》系列年刊,每期一个主题。自2010年到2014年,围绕着产业转移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、新型城镇化和皖江地区制造业发展5个主题,《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》共结集出版5期,发表立项课题研究成果180余篇,对皖江区域经济的研究已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。

      (二)中心主要依托

        2011年初,依托铜陵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,由冯德连教授领衔主持的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—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功获批,这是皖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最早的雏形。由区域经济研究所负责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选题发布、立项和结项的项目日常管理工作。自2012年度开始,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—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围绕着区域经济研究所的四个研究方向,紧密联系皖江区域经济发展实际,重点项目共立10项、一般项目7项。自2009年1月开始,《铜陵学院学报》专设“皖江区域经济”专栏,至今已出版38期,刊登皖江区域经济专项研究学术论文70余篇。借助学校学报“皖江区域经济”专栏平台,极大地扩大中心的对外影响力。

        (三)中心形成

        2013年10月11日,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、财政部《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》和国家“2011计划”等文件精神,提升人才、学科、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,构建面向科学前沿、文化传承创新、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,促进教育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,更好地利用高等学校、政府和企业在人才资源、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优势,服务铜陵市科学发展,由铜陵学院经济学院牵头,联合学校科研处、区域经济研究所、铜陵市委政研室、铜陵市政府研究室、铜陵市商务局、国家统计局铜陵市调查队、铜陵市统计局、铜陵物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铜冠物流有限公司成立校级“皖江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”,并举行协议签字和挂牌仪式。中心建立之初就以“皖江经济研究”为发展定位,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,构建政府引导建设、高校主体运营、企业广泛参与的格局,通过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,搭建一个政府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企业开展协同研发、咨询服务的创新平台,将各方的人才、技术、平台和政策环境等要素整合和利用起来,实现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互动。中心凝练出三个研究方向,根据任务书要求,在协同创新体组建、创新要素汇聚和创新环境培育等方面有条不稳地开展各项工作。2014年12月,皖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办公,并积极筹建中心网站,部署专门人员定期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。

 

        (四)中心发展和完善

        2015年4月11日,为深化校际合作,广泛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,促进皖江地区主导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,服务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,由铜陵学院牵头召开皖江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讨会。来自中国科技大学、安徽财经大学、安徽工业大学、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省内皖江经济一流学者,对中心协同创新缘由、目标、内容、路径和优势等方面,为推进中心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。此次会议上,“皖江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”正式更名为“皖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。2015年6月,按照中心建设任务书的要求,撰写中期检查报告,顺利通过协同创新中心中期检查。

        2015年7月15日,由丁家云校长主持皖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推进会,邀请我校财经类院系专家学者为推进中心建设献言献策。此次会议上,重新确立中心研究方向,将产业集群和经济监测、预警方向调整为产业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,并就如何开展各参与单位的协同创新和中心特色提出宝贵意见,力争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评审中取得突破。

网站地图